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津津乐道 > 正文
用100年时间来完成沙漠革命 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2021-08-10 16:11:5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编辑: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治沙最多的国家。1984年5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应中国农科院之邀在该院科技委员会作了一次学术讲演,首次提出了关于治理沙产业的构想:“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以“创建产业治沙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国人享用全球最高品质的乳品”为使命,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牧”)以生态建设为己任,在沙漠里顽强地、默默地打造出一个规模较大、成效明显、可持续、可观瞻的沙漠有机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示范区。今年6月份,圣牧的碳中和案例成功入选了联合国《企业碳中和路径图》,其在生态方面的努力获得联合国的肯定。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曾是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的重要区域。在蒙古语里,乌兰布和是“红色公牛”的意思,寓意这片沙漠是最年轻的沙漠,并且拥有暴虐和狂躁的性格。

如今,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出发,沿穿沙公路驱车驶进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只见道路两侧的金叶榆、杨柳树、灌木丛组成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宛若一条绿色的飘带。圣牧有机草场和有机牧场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如珍珠般洒落在大漠腹地,让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呈现出勃勃生机。

圣牧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创的沙草全程有机奶产业发展新模式,将沙草产业和奶产业有机结合,是人类开发未利用自然资源的大胆尝试,也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案。圣牧的沙漠治理工作以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环境为依托,以有机人工草场建设为核心,打造有机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生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等为一体的沙草产业体系,通过“草→畜→肥→田→草”的循环方式,切实贯彻沙草产业理论,形成了可持续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对乌兰布和沙漠的综合生态治理。

据介绍,圣牧全程有机产业治沙体系,科学利用沙漠中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不占用耕地、林地、草地资源,通过在沙漠中建植人工草地,将丰富的光热能源转化为植物蛋白;植物蛋白通过饲喂奶牛,经生态畜牧业转化为牛奶等动物蛋白,最终转化为地区生产总值;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建设防风林带,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遏制了当地荒漠化的进程,改善了当地气候环境;同时通过对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还田利用,解决了生态畜牧业产生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有效解决了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乌兰布和沙漠,圣牧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种草,他们把大沙丘推平,然后掺上有机肥,在沙土上种植牧草。圣牧还耗费巨资,将凌汛期排放至沙漠中的黄河水引入了有机种植基地,建成蓄水库,均衡了地下水的利用,保障了有机种植的用水需求。圣牧创业团队走访20多位牧业、种植业、沙产业的科技专家,在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摸清了土、肥、水、种的适应情况,规划了系统化的沙产业体系,研究出了适合在沙漠里种植的灌木桑、苜蓿、青贮等树木、作物。圣牧采用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方法,在乌兰布和沙漠里先后种植沙生树木9700多万棵,改造沙漠面积200多平方公里。

圣牧用实际行动践行“沙产业”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埋头苦干,用实践验证了“沙产业”概念的科学性,印证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牧草种植-过光;奶牛养殖-过腹;乳品加工-过加工;圣牧有机牛奶赢得市场-过市场。

自2009年成立以来,圣牧已在乌兰布和沙漠累计投入75亿元,将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为绿洲,在中国西部沙漠走廊的咽喉地带种植了9700多万棵沙生树木,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沙屏障;并且在乌兰布和沙漠建成11座蓄水库,种植了22万亩有机草场,日产鲜奶1700多吨,其中有机鲜奶1100多吨,是获得中国和欧盟有机标准双认证的原奶品牌。

通过治沙和高端有机奶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构建和扩大种养加循环发展,圣牧在沙漠治理上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使得当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带动了周边近2万农牧民的就业,也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对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更高层次地融合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潘晓娟)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