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津津乐道 > 正文
《你好,火焰蓝》拍遍南京美景 剧本源于江苏消防真实案例
2021-07-12 16:30:13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

电视剧《你好,火焰蓝》正在优酷热播,这部在南京取景的电视剧几乎拍遍南京美景,引发网友按图索骥。更重要的是,剧中展现的“消医联动”,通过一系列紧急救援任务,力图展现江苏消防小哥的真实生活。专访中,导演和制片人也向扬子晚报记者透露了在南京拍摄的幕后故事。

江苏消防提供“顶配救援设备”和真实案例

据了解,该剧通过一系列紧急救援任务,还原了消防员的真实生活,塑造了一群可爱鲜活的青年。通常来说,影视剧中很多枪战戏、动作戏都有专业动作或者枪火指导,并由特效来配合完成,而火跟水是影视创作中最难把握的,观众看到的大部分火灾、火警的戏,也都是特效完成的。但在该剧中,80%的救援戏份是实拍,例如隧道救援、破拆车辆、烧过的房子、砸破的玻璃等,全都是实景。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完成不了这部戏。小到警号、警衔的设计,徽衔的佩戴是否准确,支队都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专家顾问。”导演张力川表示,“南京消防支队、江苏消防总队在这次拍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到服装礼仪、扣子松紧、警衔尺寸、肩带、腰带的颜色等细微事儿;大到协调封锁隧道,非常态拍摄地点的提供,还帮我们调配了最顶配的消防救援设备。像那种101米云梯消防车,整个亚洲都不多见,都是由南京消防支队给我们提供的援助。”

此次拍摄的职业道具和着装都是“真货”,从消防救援服、灭火服、作训服、常服、标徽、警衔,都是由消防局指定专门厂家定制的。在剧中,龚俊饰演了霍言这一角色,他的整套装备非常沉重,“真正体验到消防员赴汤蹈火的不容易。”

据总编剧、制片韩沛均透露,剧中的很多故事和案例就来自江苏消防员。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团队在南京消防的特勤一站,跟消防指战员同吃同住了几个礼拜,采访了他们的每一个人。“从特勤一站到大队,到支队里边的各个科室的代表人物,我们基本上都采访了,积累起来的笔记大概将近有10万字。所以,我们有一些故事是1:1对照的,从故事到救援原型。但更多的是融合了大量江苏消防指战员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后面的剧集会涉及跨省地震救援,剧组在拍摄时还邀请了汶川地震救援的亲历者为演员们讲述细节。

拍摄出现危机,跟组消防员冲进火场

“大家平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小到孩子手被东西卡住,老太太的猫走丢;大到国家灾难海啸地震大型火灾,全部都是消防员出警。”导演张力川透露,“这次在消防实景拍摄过程中,警报一响,全组人的敏感度要跟消防员一样,迅速停止拍摄,撤出消防通道,撤出公共空间,给他们最快的时间出警。”

拍摄过程非常惊险,导演表示,每次拍摄火戏之前自己都会做噩梦,会失眠,因为确实顶着巨大压力。“一方面来自题材对创作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关于所有消防救援人员,以及我们的工作人员、演职人员,担心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王大印救小女孩那场戏。“当时我们带烟火师,带灭火器到楼上去拍摄的时候,因为房子里面有很多老沙发,当那个石灰棉放火点燃,去灭火的时候发现两个干粉灭火器完全不够。因为要还原真实的烟雾效果,把整个筒子楼的外墙全部封死,当时消防车在底下根本没有办法用水去进行救援灭火。”

在这种情况下,跟组消防指导陆阳、南京支队的滕辉主任在场,还有客串的班长,听到有人喊灭火,放下手中所有事情,直奔火灾现场。

“当时我目睹了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往下撤,只有他们三个人逆行往上冲。后来客串的这位班长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导演,你看我现在脸上的这个妆怎么样?我不用再化妆了。’他的脸除了牙是白的,其余都被烟熏得一塌糊涂。他给我们化妆师作了最真实的示范,从火场出来脸上带着笑容是什么样子。”

选用实景过百处,剧组拍遍南京美景

“基本上南京重要的地点,重要的景观我们都有拍到,我们也很想通过这部剧去表现南京的美。”导演回忆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辗转南京及周边大量取景地,全程奔波共计五千六百多公里,搭设场景二十余处,选用实景过百处。比如消防员的部分,外景的部分是在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江宁区东山消防救援站拍摄的,为了不打扰官兵的日常生活,也进行了实景棚的搭建。

剧中随处可见南京元素,电视剧一开篇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入镜,消防员衣服背后写着“江苏消防”,小哥哥们动不动说自己是“江苏消防里最帅的”。剧中出现的医院也让不少南京人感觉十分眼熟,其实其外景就是南京人熟悉的保利大剧院。

记者了解到,剧组跑遍南京,每个角落都不落下:吃饭在南京大牌档、大报恩寺内餐厅,此外还有红山森林动物园、四方美术馆、阅江楼、河西滨江公园、中华门城堡、江宁东山佘村,秦淮区紫光路,江宁汤山桃源村等都被剧组纳入其中。(张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